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辅导 - 高考语文习题 - 正文
福建高考作文辅导:轻智性已成作文题顽症
来源:台海网 2006-12-24 10:10:00 【字体:小 大】

在福建省进入高考作文自主命题后,关于高考作文的话题愈来愈受到关注。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高考后,高考作文命题及当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往往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从教师、学生、专家,到社会各界人士,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站出来对五花八门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品头论足。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估计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

    《学堂》特别邀请了长期关注高考作文命题的我省两位知名专家——福建师大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和省语文学会会长王立根老师,就高考作文命题问题进行对话。

    多年前,孙绍振教授就曾“炮轰”语文教育特别是“炮轰”高考作文,并曾经在全国范围引起广泛关注。今天,两位专家一起对话高考作文命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老师应该都有一定的启发。

    王立根 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著名特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40年。主编《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著有《作文智慧》《高中语文教与学》《浅近文言文百篇注释》等。

    孙绍振 著名学者,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语文实验教材主编。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学者之深厚积累投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参与论战,《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高考语文试卷批判》等文章,被广为引用。

【关于作文比分】
作文比分提高到120分?

    学堂:孙教授曾经倡导作文比分应该提高到120分。就目前情况看,这种改革操作的可能性并不大。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孙绍振:从素质来说,最能雄辩地表现学生水平的,就是作文。我们有1400年左右的考试史,有1000年以上,就是一篇作文定终身。选择题,是非题,本来没有,是五四以后,从外国引进的。其极端者,就是选择题(实质上的是非题)占了绝对优势。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多方面的呼吁,作文终于有了进展,福建省算改革呼声最为强烈的,不过也就是把作文的比分增加到70分。

    真正要把语文教学从题海操练中解放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作文值,提高到占总分的80%。也就是120分。这个比值并不太高。上个世纪50年代,就是这样的。

    但,目前居然是,有了改革的空间,各省却按兵不动,没有任何其它省呼应作文分值的调整。这说明,改革的启蒙阶段还远远没有结束。

    当然,我们不能等待,就已有的改革来说,尽可能在这70分中,把工作做好。

    王立根:我赞成孙老师关于作文比分增加的基本观点。但是,从现实操作层面来说,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作文比分增加后,高考阅卷的标准如何把控?作文的评分标准怎么样做到公正、客观?从目前的情况看,全省参加阅卷的老师那么多,要统一评分标准还很困难。这样的困难不解决,作文比分增加则结果可能会导致损害考生的利益。

【关于命题立意】
作文仍重感性,轻智性

    学堂:高考作文命题立意近几年有何倾向?

    孙绍振:高考的作文命题,经历长期的探索,引发了许多讨论,但是,不管是探索还是讨论往往局限在主题的有无,对于主题的感知和智性的含量问题,长期空缺。

    总体来说,各种命题,对于感性层次是看重的,最明显的是2005年江西的“脸”和重庆卷的“筷子”。做这样的直接感性题目,文章的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主题的有无,而且还要看主题的情感和智性深度。要把脸和筷子这样很感性的文章做好,起码要从感觉层次深入到人生的情感层次去,从而进一步,在情感基础上进行智性和理性的概括。

    江西和重庆的命题,好处很明显,完全开放,没有现成主题的暗示。但是,缺点更为明显:缺乏情智的深度诱导。既然是命题,毫无深化的指向性(情感和智性的指向性),可能误导学生光在感性层次上徘徊而流于肤浅。另外一些省市的命题,以提供话题和材料为主干,带着很强的感情色彩,如北京“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浙江的“一叶、一枝、一世界”(从“一叶飘落而知秋 一叶勃发而见春”来),都在并非单一的感性的材料以外,提供了一些智向智性升华的要求,显然更有利于检测考生的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

    学堂:如何看待高考作文题中的感性材料?

    孙绍振:提供一系列感性材料,以之为基础,启示学生深化感受,是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得到广泛认可的题型模式。从开始运用到广泛流行,逐渐也产生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感性材料往往比较单调,比较粗浅,缺乏情感和智性的含量,这就难免使考生忽略从知觉到情智的跨越。当其为文之际,感觉是纷繁的复杂的,《文心雕龙》形容这种状况叫做“云蒸霞蔚,万途竞萌”。要从感觉升华到情感或者智性,必须把复杂的无序提升为单纯的有序,没有这个提升,从感性到智性的深化是一句空话。如果这一点没有错,则今日流行的单纯感性的话题和材料,事实上是经过命题者梳理的二手货,取消了一手提纯的环节,就是取消了学生独立形成观念的第一个台阶,显然有违心智层次提升的规律。

    王立根:作文命题应从感性向理性升华。2006年的语文考试大纲经过修改后,“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中“深刻”一项的评分标准,就表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产生的因果关系”(2005年的语文考试大纲表述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观点颇具启发性。高考作文的命题一般都要求学生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智性和理性的概括。什么是充满智性和理性的作文呢?我们可以2005年上海作文题为例来说明。孙绍振教授说,让考生向智性升华的命题,上海卷最好,上海题提供的材料是复合的,各不相干的,要求“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命题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从无序的现象中发现统一线索,这就不但需要独特的情感,更需要独特的智慧。

【关于话题作文】
忽视学生和智性已成顽症

    学堂:如何看待学生作文题中的感性抒情?

    孙绍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题,过于耽溺于学生的感性,对于抒情过分偏执。流行的“真情实感”论,就很明显是不全面的。公然放弃了智慧和理性,在作文中忽视学生和智性,已经成为顽症。

    一个美国教授曾经批评过中学留美学生的写作,他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动不动就抒情。许多命题者在这方面是糊涂的,他们并不真正明白,高考,是为大学选择人才。而大学和中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系统的理论,对于理论思维的系统和严密的适应是根本素质。片面强调贴近学生的感性生活,必然忽略智性的开发和深化。正是因为这样,前几年“智子疑邻”的作文题目,提示感情亲疏,影响对于同一事件的判断,本来颇有思辨价值,却被有些中学权威教师斥之为“脱离中学生实际”。

    学堂:您认为什么才是“中学生实际”?

    孙绍振:全面地说,“中学生实际”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十多年的感性生活经验;第二,和大学所要求的系统、抽象、理论思维的距离;第三,实际上,在物理、化学、数学领域中,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达到相当深邃的程度,在许多方面,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准,就是有差距,也并不遥远。但是,在语文方面却不同,我们的主作文题常常是流于感性。

    所谓贴近中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其实就是迁就。物理、化学、数学,如果要做这样的迁就,就等于自我取消。而在语文长期迁就到弱智的程度,反而成为金科玉律。前几年有道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在他人冻僵、生命危殆的情况下,提出要不要救人。对于应试的考生来说,只能是别无选择。而题目却是“心灵的选择”。在形式上,是材料作文,但是,道德规范的暗示是如此强大,实质上是变相的命题作文。这样的材料作文,与劣质的命题作文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

    王立根:作文题,过于耽溺于学生的感性,问题出在命题者,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命题的模式上。一旦话题和材料作文取得了一时的成功,就把它当作万应灵药,完全忽视了话题和材料,只不过是形式。某些话题和材料作文题的成功,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涵,其激发感性和智性“潜在量”的功能。同样是话题和材料作文题,也有扼杀深层潜在量,沦落为变相的劣质命题。相反,某些命题作文,却能激活深层智性思维,成为命题作文中的佼佼者。在2006年的作文命题中,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和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得到全国几乎一致的赞扬。值得深思的是,两者恰恰是命题作文。

【关于命题形式】
克服“平时教学高考化”现象

    学堂:近几年我省的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什么优点?

    王立根:近年来,流行话题作文。有人说,话题作文的基本取向是倡导“开放”,其实,命题也好,材料也好,话题也好,题目类型并不是表达作文价值追求的唯一途径,限制性较大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也同样可以命制得很开放。即便是常被人诟病的命题作文也有其优势,能较好地避免抄袭和宿构,只要出得好,也可以给考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天空。

    话题作文的优点是能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但我们绝不能忽视话题作文出现的问题。话题作文提倡文体自选,可是写作实践中应该有明确的文体要求,让学生尝试写各种文体,发挥各种文体的训练功能,既要启发学生写作的个性和才气,也要利用写作中各种限制性的条件,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话题作文检测功能比较好,而训练价值看来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大。在这方面,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有不可替代的训练价值。
   
    学堂:这么说来话题作文并非最好的作文训练方式?

    王立根:是的。现在教学中,总在讲话题作文。许多人认为话题作文是目前最好的一种作文的训练方式,也是考试的一种方式。但是从训练上,我认为还是自由作文最好。要克服“平时教学高考化”的现象,作文训练不能高考模式化,把丰富多样的写作形式推向片面的极端,与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的目标南辕北辙。

    当前高考作文,文体单一化的趋势明显,记叙文的数量很少,规范的议论文的数量也相当少,“文化散文”一类的作文则大为增加。文体界限模糊,高考作文优秀试卷流行的浮华文风,锐减了中学生作文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思考的含金量。

□学堂记者
邱华明 魏文 沈晓丽/文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